搜索

学科组研究:“微”处显价值

发表时间:2016-02-19 10:25作者:龚俊波来源:网络

      学科组是贯彻落实学校教学的重要基地,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,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。然而,当下的很多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工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,要么“高大上”,要么“说起来重要、想起来次要、做起来不要”,导致许多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。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?笔者以为,只有在学科组研究中切实有效地巧设微专题、精选微讨论、详做微笔录、深挖微反思,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情感和智慧,让学科组的研究“接地气”。

      巧设微专题,化解大问题

      日常的教育教学中,教师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际问题,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。学科组可根据实际情况,巧妙地把共性的问题设为微专题,并利用学科组的集体才智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,解决学科教学中集中反映的大问题。

       巧设微专题,要求学科组必须站在学科顶层设计的角度,引导教师注重三个环节:一是发现小问题。学科组要深入实际,掌握和了解教师反映的学科共性问题。二是解决小问题。学科组要根据实际情况,将一个个小问题作为专题来研究,让每位老师都明确自己当下的研修任务,并设定研修目标,规定研修期限,然后定期组内交流,这样就能通过微专题的研究来解决某个一直困扰大家的问题。三是整合真问题。学科组要善于以小见大,将一个个看似独立的小专题,衍生整合出化解教学大问题的新专题,推动学科组不断地跨越式发展。

       精选微讨论,擦出大火花

       要让学科组教研接地气,就必须避免内容的“高大上”,学科组讨论的问题要从教学实际中来,回到教学实际中去。这就要求学科组必须加强教学问题的收集与整理,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讨论,有步骤、有目的地解决问题。

       精选微讨论,要求学科组结合教师日常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,精选突出的、有典型性的问题,在一定范围内展开教学研讨。由于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自己教学中的实际困惑,这就增强了讨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,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,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。由于讨论的话题贴近教学实际、贴近教师实际,因此能增强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兴趣,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。更为重要的是,一些小话题的讨论过程中,有时可能迸发出大的思想火花。

       详做微笔录,积累大经验

      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,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。教学问题更是如此。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,我们永远在路上。学科组要学会把教师反映的问题大胆地说出来,翔实地记下来,留住问题,详做记录,共同研究,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下,形成大经验。

       详做微笔录,要求学科组在教研活动中,将教师日常的教学困惑详细地记录下来,这样“问题”就会源源而来。教学困惑是每位教师时常遇到的问题,它常常是一瞬间产生的。学科组要做有心人,引导教师将这些困惑说出来、记下来,就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。其实,每个学生、每节课都是一个个案,每位教师都是丰富的教育资源,学科组认真整理,做好笔录,这样学科组教师做相关研究时就能信手拈来。“小疑则小进,大疑则大进”,日积月累,学科组的每位教师都会感受到自身的成长。

       深挖微反思,成就大作为

       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:教师成长=经验+反思;全国特级教师袁容从也曾总结:教学成功=教学过程+反思。可见,反思对教师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。学科组所提倡的微反思是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基础上,整合提炼出来的集体反思,是学科组集体智慧的结晶。

       深挖微反思,要求学科组的每位教师把反思当作平时的一种工作习惯,针对学科组教学中共性的问题,运用批判性分析的眼光,捕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,随时随地进行即时性或延时性的个人微反思。在此基础上,学科组再深入挖掘,集思广益,将一个个小反思总结归纳,形成共性的经验反思。深挖微反思的过程形式应该是多样的、灵活的,为教师所喜闻乐见的。同时这个过程更应该是持续的、不间断的、系统的,渗透到学科组教学教研的全过程,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反思对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
      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,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,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,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。学科组作为教师业务发展的重要舞台,只有真正有效地开展“微”教学研究,才能切实增强教师认同感和归属感。 (作者龚俊波,系湖北省秭归县归州中学副校长)


微信公众号
website qrcode

福州第十九中学微信公众号